【原住民語研討會】
4月27日至南港區東新國小參加原住民語的研討會,一進校門,便感受到活動的隆重,在服務人員的引導下來到了會場,開始了一天的流程,將自己置身在充滿原住民文化的環境當中,用藝術與人文關懷的角度,體驗與學習。
(一)環境佈置
東新國小校園的環境佈置首先令我印象深刻,配合者原住民的主題,利用各式富含原住民圖案的海報,佈置在走廊當中,同時引領出來賓的動線,讓人目不暇給。海報的內容也十分多元,包含原住民各族的文化特色介紹、問候語,同時結合學生的原住民作品。此外,還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展出,撥放ppt、音樂…等,充分發揮了每一個展示的空間。這樣豐富的展出,想必需要很多的人力分工與資源,也看的出行政策劃的用心。
(二)音樂表演節目
活動一開始,安排了校內社團的迎賓表演,包含了弦樂團(其實只有小提琴)、直笛團及合唱團,曲目都是原住民的歌曲,搭配各種的伴奏樂器、活潑的舞蹈,加以隊形的變化,讓簡單的樂曲,呈現出豐富的面貌,尤其是最後一首「大家都是一家人」,利用台上及台下動線的變換,在微妙的手鈴鈴聲中,營造出歡樂的氣氛。
(三)教學觀摩
阿美族語的教學觀摩由戲劇的方式引導出歌曲的情境,再透過字卡的認讀,反覆練習,習唱歌曲「我愛牧童」;卑南族語的觀摩,則是透過卑南族的特徵_花環來介紹花的樣貌及顏色,再習唱歌曲「花香吟」。這兩場教學觀摩,讓我欣賞到不同族群服裝的特色,及原住民語言的音韻,較可惜的是,無法在教學的過程中,呈現出學生從「不會到會」、「陌生到熟悉」的過程。
(四)南島文化祭
配合凱達格蘭文化館的「南島文化季」活動,在現場介紹文化館的沿革及展出文物,也安排了許多表演節目,從戲劇、歌唱到舞蹈,從傳統故事到現代原住民活力,呈現了不同族的的面貌。想起大二時「台灣音樂史」一堂課中,老師要我們在暑假期間到部落採集音樂,當時我發現,一般容易聽到的原住民音樂,其實是為了推廣原住民文化而創新、改造的,即使保留了部份原住民的元素,但並非最原始的面貌。但看了這天的表演,我有了新的感受,無論是任何民族的文化,都是隨著時代不斷在改變的,無論是新的、舊的,或者是不同民族融合的產物,同樣具有文化價值。對我而言,我喜歡新一帶原住民所呈現的活力與動感,更不忘了站在音樂文化保留的角度,去深入了解不同族群的特色。
(五)專題演講
下午的專題演講,邀請議員田春枝來分享原住民語的教育與推廣,田議員本身是阿美族人,與在座的老師分享了很多原住民與他文化融合的趣事。站在教育的角度,她提出原住民語的教育,最需要「學習的環境與氣氛」(包含家庭、學校、社會),才能達到有效的母語學習。田議員還提到鄉土語言學藝競賽,建議各校訓練學生參加比賽時,應該根據作文的起承轉合先擬稿,再請校內母語老師翻譯,最重要的是,要做「語音的調整」(口語化),才能達到母語文化「傳真」的功能。
- May 05 Sat 2007 23:03
16.【原住民語研討會】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