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教學觀摩】

這學期的教學觀摩在師長的指導及鼓勵下順利結束了,從構想、設計、修改、練習到觀摩,無論在教材設計或是教學技巧方面,我都學到了許多,也讓我對教學更有信心。

(一) 構思與設計
寒假期間擔任台北市童子軍小狼音樂營的助教,從觀摩許多老師的教學當中,汲取許多有創意的教學設計,同時從觀察學生的學習與反應,我發現,好的教學不只是活潑、熱鬧,更需要有老師的教學引導,看到學生「學」的過程,切合教學目標,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學。

「音畫」一直是喜歡藝術的我喜歡的題材,大學時也曾製作過各種音畫,但也僅止是單一的教材,未能與教學目標與活動做結構式及連續性的設計。於是開始蒐集資料,參考不同老師的教學設計,配合三年級現階段的學生經驗,著手設計教學活動。

第一版的教案完成後,詢問愛業老師的意見,發現我的教案設計過於緊湊,老師建議我選擇呈現與一般教學不同的部分,並且把原本一節課的教案,改成三節課具有進程的教學,鎖定具有連貫性的教學目標來設計。超級感謝愛業老師的建議,讓我用不同角度來思考教學活動設計,也更能掌握教學的重點。

(二) 教學與修改
四月開始進行班上的音樂課教學,首先以簡短樂句的模仿,了解學生在音感、節奏及演唱上的能力,也藉此觀察學生的差異,作為選擇教學策略的參考。配合課本學期進度,我從手號的練習導入「蝴蝶」的習唱,配合節奏卡的排列,確立學生在此階段對 的熟練度。

我希望學生上課總是充滿動力的,也希望我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反應,所以在觀摩前一週起,我將座位調整為ㄇ字型,配合分組加分及個人加分的方式,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,同時也作為有效掌控秩序的方法之一。

幾次的教學以來,漸漸熟悉學生的程度與反應,也發現許多自己應該加強之處,在每次的教學後,檢視課堂中好與不好的部分,是否在教材的安排上、教學策略或是時間掌握上出了問題,尋求其他的方法;對於好的部分,更應該了解自己做了什麼?運好了哪些好的方法?才能使教學更順暢、更有效。

(三) 教學觀摩與檢討
這次教學觀摩的設計,以學生觀察或操作為主體,相對的老師在「語言操作的引導」非常重要,且平均5分鐘就變換一個子活動,又得顧及電腦的操作,活動的連結邏輯顯的十分重要,即使內容已經在腦海中練習數十次,仍不免擔心焦慮。

幸好,鐘聲一打便忘了緊張,馬上將自己置身於教學活動當中。「小默契」的開場同時預告著上課囉!緊接著各組的加分,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,馬上開始第一部分的教學。利用喇叭圖的方式呈現,連結前兩堂所上的知識(節奏、高低與樂器認識),同時作為觀察音畫動畫的元素,透過三次的音畫撥放,每一次給予不同階層的任務,不但增加了樂曲的熟練度,最後也引導到目標「曲式」的概念。第二部分屬於動態的學習活動,先透過音畫的觀察,將視覺與聽覺結合,再加上動覺的鈴鼓演奏,原來,每一個人都能在10分鐘內,變成一名鈴鼓演奏家!第三種音畫的欣賞,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,同時進行情意方面的評量,讓音樂能力較差的孩子,也能夠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感受。

觀摩結束後與主任、老師與教授座談,感謝師長們給予我的回饋與肯定,讓我對教學繼續保持信心。事後觀看自己的教學影片,觀察到之前自己沒發現的問題,包括聲音的運用及對學生的回應技巧,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,也較能快速掌握自己的缺失,加以修正。期許自己能多學習各種教學的方法,蒐集、整理豐富的教材,讓「藝術」的教學,能夠讓孩子獲得「享受的喜悅」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lo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