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從音樂的價值談合唱教學與比賽】

10月21日至師大參加台灣柯大宜音樂教育協會舉辦的「從合唱比賽談音樂老師的自我實踐之合唱聯誼座談會」,短短一天的研習,在許多老師的分享與討論之中,獲得了許多寶貴的指導合唱經驗,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。
身為音樂教育系的學生,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:「音樂的價值為何?對於教育有何重要性?」遠觀人類的發展史,音樂在人類的文化、歷史及生活當中所佔的份量,已不必多說。然而,音樂為何和人類有這麼密切的關係呢?音樂是人格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一環,就如同語言一般,音樂是表達自我的一種途徑,所以有人類的地方,就會有音樂,音樂也就在人的社會中,在不同的方面發揮其功能。
歌唱是人類的天賦,而「合唱」則是群居社會中,最容易參與也最受喜愛的音樂型態之一中,所以「合唱」對於個人、社會及教育各方面,扮演了重要的功能。對於個人而言,透過合唱的經驗與過程,將合唱所追求的和諧形式與藝術精神帶入實際生活,使人在悠揚的樂聲當中更深刻地認識自我,提升音樂素養、審美觀及各種音樂知能,以追求生命中的真、善、美。然而,每一個人的音樂涵養,必須從小開始培養,「音樂教育」便成了重要的一環。
有了這樣的體認,我期望自已在級務、教學、行政的實習外,能朝合唱教學的專業領域發展。在校內,觀摩愛業老師的合唱團教學;而在校外,參加「蔚藍之聲」合唱團及擔任台北市童子軍小狼合唱團的合唱助教,並參與各種合唱相關的研習活動,吸收許多老師的合唱教學經驗,也透過自我的合唱體驗,感受合唱之美與感動。
以目前台灣學校的音樂性社團而言,「合唱團」最為普遍,每年的合唱比賽更是各校競相爭取的榮譽,然而這樣競爭生態下的合唱教學是否符合音樂教育的本意呢?身為音樂老師該如何自處與調整?


音樂本身的美感並非絕對,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與感受也所不同。所以,在合唱比賽中,理所當然無法符合每一個評審老師的胃口,如果一味的為了成績而練習,反而會失去合唱教育的本意。身為音樂老師首先應該打開耳朵聆聽,因為老師是第一個接收到聲音的人,老師必須有能力去判斷「聲音的好壞」,並且透過各種方法訓練出老師「自己」喜歡的音響。以下,分享幾項訓練的要點:
(一) 音準的訓練
音準的訓練常是合唱訓練中第一個遇到的難題,建議老師可讓學生透過肢體動覺的感應,學習控制運氣與聲帶之間的關係;「唱與默唱」的技巧則可訓練學生聽想的能力,達到自我檢視的能力;此外,老師指揮手勢的靈活運用,更是幫助學生順利唱出正確音準的關鍵。
(二) 音樂性的訓練
透過「對比性」的音樂體驗,讓學生了解不同風格的音樂,例如:快與慢、大聲與小聲、圓滑與斷奏…等。最重要的是,音樂的詮釋必須符合樂曲的原意與意境,以最「自然」的方式處理音樂的樂句與線條。
(三) 音色的訓練
好的合唱團所傳達的音色是一致的,包含聲部間的一致性以及高低音域的一致性。有些人會誤以為「美聲唱法」就是最棒的音色,其實不然,合唱團的音色必須配合樂曲的曲風來表達,例如:原住民或民謠風的合唱曲,就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,走向極端的音色是較不易被接受的。而所謂健康的音色,是指「善用好的發聲而達到一致性的音色」。另外,老師還有一重要的工作,是紀錄團員每一個人的音色、音量、音域、獨立性、視譜能力等,藉由調整不同隊形所產生的微妙差異,來尋求音色的「一致性」。
合唱是一門深奧的藝術,我剛入門檻,正在學習其中之奧妙,體會其中之美,即使自己非聲樂主修,期盼將來能讓學生們在合唱的世界中,體會音樂的美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lo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