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習注意力】

開學近一個月,一年級新生從第一天的陌生害怕,到現在能夠熟悉學校作息與規矩,同學間也常見三五成群一同遊戲,坐在教室後面觀察的我,看到孩子們的成長與進步,不免感到欣慰。然而在教室中,偶會看到少數的孩子無法專心在課堂上,有的神遊、有的講話、甚至搗蛋!從下週開始的數學課教學,讓我思考著要帶給孩子們怎麼樣的教學活動?「抓住孩子的注意力!」這是我的首要工作。
在學習的過程中,注意力的集中程度,是影響學習活動進行與經驗汲取的關鍵。但對於一年級的孩子,保持注意力40分鐘確實不容易,我認為,首先必須了解各種影響注意力的因素,將之避免,再運用班級經營及教學策略,提升學習的成效。
(一)影響注意力的因素
1.年齡:年齡越小的孩子,注意力維持的時間越短,亦容易受新刺激影響而移轉。
2.興趣:許多父母常說:「要孩子看書、做功課,他總是很痛苦、坐不住,但一看電視、打電動或玩玩具,就可連坐數小時不動」。可見孩子對有興趣的事物會有較佳的注意力,我們成人不也明顯受此一因素影響。
3.環境:我們都瞭解,當寫東西或思考一件事時,需要在較少干擾的環境中進行;相同的,要孩子在一個吵雜的環境,或有許多足以吸引他分心的事物旁做一件須集中注意力的事情,是較難的。
4.學習方式:孩子的學習特質是需要藉操作、探索方式來學習,所以許多孩子在學校或家裡總是東摸摸、西弄弄的,東西拿起來就咬一咬、丟一丟、拆一拆。孩子多是「超級行動派」,而非凡事「停看聽」,所以也容易予人「活動量大、注意力不集中」的錯覺。
5.認知與理解能力:是否有過這種經驗:台上講得枯譟乏味,又讓人聽不懂;台下不是低頭睡覺、竊竊私語,就是傳紙條或離席。這不也是「注意力不集中、坐不住」的寫照嗎?相同的,幼兒在教室裡聽不懂老師的課程內容,也會影響他注意力的集中程度。所以,許多學習較困難的孩子,經常被冠上「注意力不集中」的封號,殊不知「學習困難」與「注意力不集中」其實是互為因果的。
6.腦功能與生理的穩定:許多有癲癇或腦傷的小孩,較不容易集中注意力;身體病弱或發展遲緩的孩子,也多合併「注意力渙散」的情形。
※參考自「家有學語兒」一書
(二)運用班級經營策略
學生最常見的不專心的原因之一,是受外在吸引物的影響,例如:玩具或是不相關的用品及課本。老師可以善用班級經營的策略,來避免這些外在影響因素的產生,訓練學生收拾桌面上的物品,每節課拿出該堂課的課本,其餘物品通通收乾淨,如此不但能使教室保持整潔,也能減少學生分心的機會。
另外,學習環境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。如果教室裡常是鬧哄哄的,學生便不易專心,也會聽不清楚老師在說什麼?教些什麼?老師可以擅用音量的變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。因此,規範學生發言時機為首要之務,一旦學生建立良好的習慣,學習便可事半功倍。教師應配合學生年級,擅用合適的獎懲制度來規範學生的行為,對於學生的行為,也必須給予立即的稱讚或制止,才能營造一個動靜分明的學習環境。
(三)運用教學策略
首先,教學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能力,在引導學習前,應該先考量孩子基本能力是否已建立。對孩子而言,每項能力都是由許多基本能力累積而來的,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,一個簡單的寫字動作,卻包含了視覺、動覺及認知能力的發展,且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不盡相同,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上,必須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及方法,在孩子原有的能力上建構新的能力。
一堂40分鐘的課該怎麼讓孩子保持專注力?孩子好動好玩本是天性,所以自然喜歡以活動、遊戲的上課方式,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以遊戲的方式就是好的。我覺得,設計教學活動以十五分鐘為上限,動態和靜態的學習活動相互穿插為最佳。所以我認為,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符合「循序漸進」及「動靜穿插」兩個重點,再依各領域特性做調整與安排。
藉由班級經營及教學策略的運用,來增加孩子學習的專注力,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,建立起多元的學習興趣,進而培養孩子主動的學習態度,才是教學的目標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lo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