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孩子的偏差行為】

這個學期參與輔導室的小團輔活動,協助紀錄,並擔任活動輔助者的角色。在進行輔導活動之前,亦欣老師規劃了許多階段性的活動,並與前來督導的「張老師」開會討論,我也在其中學到許多關於「輔導」的概念,並更深入了解這些行為偏差的孩子。

針對小團輔的形式,在進行輔導活動之前,老師應該首先探討孩子出現行為偏差的原因,了解孩子的需求,作為選擇輔導方法的基礎。

(一)探討孩子出現行為偏差的原因
1.缺乏安全感:行為偏差的孩子,多半來自於家庭父母親情感方面的忽略,所造成的安全感缺乏。老師進行輔導時,首先要給予接納與了解的心態,並提供一個不同的環境(不同於家庭或班級),營造孩子的安全感。

2.缺乏學習典範:孩子的不當語言或攻擊,許多是從小養成或是潛在的偏差行為,探討其原因,可能是從小家長未給予正確的身教、言教。教師在進行輔導時,若孩子出現不當言語,可運用語言轉換的技巧(替代語言),重新定義孩子的用詞,讓孩子藉由正確的引導示範,學習適當的語言,同時也能紓解孩子在人際關係上所產生的壓力。

3.缺乏肯定:當孩子感受正統表現(好的行為)所產生的失敗感,會因為害怕失敗,而轉為偏差行為來尋求優越感。此時,老師應在活動中,給予成功經驗的機會(由不起眼但可發現的小地方開始),引導其他同學的正面回饋,建立孩子的成功經驗。

(二)人際關係的建立
1.人際關係建立的進程
我-->自己 自我關係(自我概念、觀感、價值)聯結團體經驗

我-->他人 人我關係 一般社會人際經驗

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兒童期首要目標,透過自我概念建立自信心,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,進而了解別人的感受。但是對於行為偏差的孩子,這樣的過程無法速成,必需三方的配合:包含團輔老師、自己、班級及導師。

2.人際互動的要素
人與人的關係建立,首先需要「主動與積極」的態度,對人際的需求,了解別人的意願,透過正確的語言與互動建立起人際關係,同時以「同理心」維繫之間得互動。行為偏差的孩子,人際關係建立通常「開始容易、維繫難」,他們並非缺乏人際互動的意願,而是他們無法用正確的語言或行為和他人互動,久而久之,孩子就只看到自我負面的部分。

老師進行團輔時,可透過談話的引導,增加孩子觀察他人行為與理解的能力,並對準孩子的好(善意的),透過正向的引導,讓學生發現自己正向的優點,進而建立起正向的行為表現,才能進一步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lo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